荣州中兽药专题
网站首页荣州中兽药专题有关中兽药
学好《伤寒论》,不光靠背
时间:2017/9/25 9:37:45

学习《伤寒论》背诵是必要的,但不能死背死用。《伤寒论》成书以后,历代医家为其注疏立说,极大丰富了其内涵与外延。


但是,历代亦有很多医家死背、死用伤寒之方,强调张仲景之方多1味不行,少1味也不行,多1g不行,少1g也不行,必须原方、原味、原量使用。笔者粗读《伤寒论》,今试论学用之。

为什么叫《伤寒论》?

张仲景为何将其著述起名为《伤寒论》?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张仲景为什么不说伤湿论伤火论,而单单只说《伤寒论》?因为张仲景以人感受邪为切入点,谈不同体质状态的人,感受邪以后的异常状态及治疗方法。


那么,张仲景为什么只以感受邪为切入点呢?因为受寒邪而病是我们听到的、遇到的最普遍、最常见的现象。


人们常说受寒得病了,而谈受热、受湿等现象的则相对要少得多。

 

冬季受寒邪之侵自不必说,夏季盛暑溽热人们也常因贪凉受寒而病,往往开窗、开空调、吹风扇、冒雨、冲凉水澡时容易受寒,尤其是在开窗、吹风扇或开空调,或不盖被子睡着的时候最易受寒而病。

因为此时随着睡眠的加深,阳气内敛、抵抗外寒的能力减弱;随着夜深和环境的自然温度也在不断下降,寒气逐渐加重。这样二者的共同作用易使人体感受寒邪而病。


受寒可以使人体机能失常而病,或使原有病变加重,或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病证。


所以,张仲景以人们最易感受寒邪的为切入点,著书立说,探讨不同个体状态的人感受寒邪之后的异常状态及处理办法。


中医治病以为核心。中医诊断是的诊断,中医治疗也是针对的治疗,是致病因素与人体相争所反映出来的异常状态。


虽同为感受寒邪,但由其感受寒邪的个体状态不同,其临床反映出来的证亦是千差万别。不同的个体状态、不同环境下感受寒邪以后,其证候转归不同。受寒可以反映出寒证,亦可反映出热证;可反映出虚证,亦可以反映出实证。本为阳盛体质的人,又在盛暑天热气候条件下贪凉受寒使病迅速热化,俟到就诊之已是一派热象了。


从病因学角度来说,贪凉受寒虽是导致患者得病的原因,但从病机学角度来说其证候已完全是热证,治疗自然要按热证施治。同样,阴盛体质的人在隆冬气候条件下贪凉受寒,病情就会迅速寒化,俟到看病时仍是一派寒象。从病因学的角度来说,贪凉受寒是导致其患病的原因。从病机学角度来说其证候仍是寒证,治疗就要从寒证施治。体虚、体实、体湿、体燥皆应按此办理,并牢牢抓住病机这个


人体感受寒邪以后,寒化、热化、虚化、实化、湿化、燥化及寒化、热化、虚化、实化、湿化、燥化的转化速度,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状态及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


伤寒1日、2日、3日……只是一个发病的过程,不能受现代思维影响把这些日子具体化,而是要看病人的个体状态和病机的转变。


得病1日,由于病机转变的迅速,可能已经到了3日的临床状态,那就得按3日的证机去治疗,而不能教条地强调得病1日,就得按1日治疗。同样,得病3日,由于病机转变的缓慢,可能还在1日的临床状态,那就得按1日的证机去治疗,而不能教条地强调得病3日了,就得按3日治疗。由此可见,张仲景就是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论述不同个体状态的人感受邪以后的异常状态及治疗方法,故著述起名曰《伤寒论》。


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


《伤寒论》是在举方说法,不是在讲一个方子怎么治病、治什么病,也不是讲一个病该用什么方子。只是在讲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辨证。


如病人在风寒束表的情况下(单一病机)要用发汗解表法,可用麻黄等辛温药,发汗解表散寒,代表之方麻黄汤;如病人体内热盛(单一病机)要用清热法,可用石膏等寒凉药清解里热,代表之方白虎汤。那么,如果一个病人体内有热又外受寒邪,以致风寒束表、闭热壅肺(复合病机)治疗上还是要用麻黄等辛温药外散风寒,用石膏等寒凉药清解内热,代表之方麻杏甘石汤。运用麻杏石甘汤时,如果病人感受寒邪过重,1味麻黄散寒解表的力度不够,亦可加入桂枝等辛温药,加强其散寒解表的力度;如果里热盛,1味石膏清热的力度不够,亦可加入知母等寒凉药,加强其清热的力度。


其代表的是外散风寒、内清热法,而不是1个方,法不变,方可变。


方虽变,但法依在———外散风寒内除湿。阴虚和气虚之人感受风寒以及血虚、血瘀之人感受风寒又应该怎么处理呢?自然是辛温散外寒、气虚益气、阴虚养阴、血虚补血、血瘀活血,要学会举一反三。

 


中医本身就是组方治病,学方是学组方的方法。正所谓“神用无方谓之圣”,遇病辨证,依证立法,依法立方。


张仲景《伤寒论》通篇都是在举方说法,读《伤寒论》能悟到这一点,在熟读、熟背的基上,方可于运用中融会变通、演绎无穷,治疗一切杂病。


保脾胃、治杂病是《伤寒论》的基本要领


张仲景用方三分之二以上皆用草、姜、枣,其目的在于“保脾胃”,就是在保脾胃的基础上治杂病。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脾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父母给予,其好希望更好,其坏希望变好,途经惟调后天之本脾胃。

 

治病用药全赖脾胃吸收方可起效,如口渴之人、饮冰水至腹胀、胃内水声震响,却不解渴———何故?所饮之水没有被吸收,没有被利用。

 

治病用药最忌碍脾伤胃,用药再好,脾胃一伤,皆不起效。越是用滋补药、寒凉药、攻伐祛邪药,就越要配合使用保脾胃之药,一则防止所用之药伤脾碍胃,二则促进所用之药的吸收起效。

 

而张仲景用方多配草、姜、枣,除其自身的治疗作用外,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脾胃、促吸收、增效用。


《伤寒论》与《温病学》的特点比较


中医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体阴用阳。人体阴阳强弱、寒热虚实决定患病的属性及程度。人易感寒、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3个基本的机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温病乃杂病之一也。


笔者于临床应用过程中,体会“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则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故“卫气营血”辨证就是以“热必伤津”为切入点,论述温病温热证发病过程中热及伤津的程度和治疗办法;“三焦”辨证,就是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论述温病湿热证发病过程中湿热滞留的位置及湿与热的程度和治疗办法。


运圆、流派与切入点


运圆是东方思维的精髓,是构建中医理论的思想基础。运圆思维的特点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体系,充分体现了运圆思维的这一特点。


这正是中医流派纷争,却都能治疗疾病且能自圆其说的原因所在。从治病而言,任何一个疾病从任何一个角度论治,理论上都能说通。但病在治疗的当下阶段,只有一个切入点是正确的。


如五行运圆论头痛,不管是从肝木切入,还是从肾水切入,或是从心火切入,用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乘侮的理论,都能说通其发病机理。虽然从理论上都能说通,但具体病人的具体头痛、论治的切点,只有一个最适当。若是肝木亢盛所致,那就只有从肝木亢盛论治才能见效。


 


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分析、确定具体病人具体病证的论治切点,而不是从一个论治切点入手,去论治所有的病证。


中医运圆博大精深,博大无边,精深无底,没人能肩负中医的全部。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如能互补,流派同心共筑,则是医之幸,民之幸!




 上一条              下一条
四川荣州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大浪科技备案号:蜀ICP备12009463号-1